一、白条猪价格走势
本周前期,白条猪批发的平均价小幅下降,周后期反弹。
4月25日,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平均价是18.40元/公斤,比上周同期(4月18日)的17.50元/公斤上涨5.14%;比上月同期(3月25日)的17.10元/公斤上涨7.60%;比去年同期(4月25日)的17.90元/公斤上涨2.79%。周环比明显上涨;月环比明显上涨;年同比小幅上涨。上周,价格同比下降4.89%,本周同比降幅有所缩小。
本周,日均上市量为1817.71头,比上周(4月12-18日)的1789头增加1.60%;比前2周(4月5-11日)的1655.14头增加9.82%;比前3周(3月29-4月4日)1748.71头增加3.89%;比前4周(3月22-28日)的1756.14头增加3.51%。
去年同期日均上市量为1606.57头,年同比增加13.14%。上周同比增加16.98%,本周同比增幅略有收窄。同比增幅收窄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周环比增加了5.05%,而今年周环比仅仅增加了1.60%,使得本周日均上市量同比增幅有所缩小。
本周日均上市量环比增幅比上周有所缩小。但是仍然较大幅度地高于去年同期。上市量同比明显增加,主要得益于今年毛猪供应充足及与之相配套的需求强劲,特别是由于临近5•1假期,居民家庭开启节前储备,单位食堂节前丰富伙食消费,使得本周白条猪的销量与价格实现双上涨。白条猪的日均上市量继续增加,价格则也在继续上涨。上周我们曾经谈到:“屠宰厂看到需求增加,也希望能够趁机加大销售力度,顺带提高一下肉价,增加一些盈利空间”。屠宰厂提前启动节前抬价的模式,从上周后期就有意识地提高了白条猪的出厂价,但是上周后期的抬价没有取得有效的成果,终于在本周见到了成效。
从屠宰厂入场批发的价格走势来看,在本周,批发过程中的开磅价比前期有比较明显的抬高,肉价波动主要在收磅价上。批发过程中比较顺畅,商户上货积极,收磅价就高一些,商户手中有存货,上货就有些踌躇,收磅价就回落。从本周批发的平均价构成来看,开磅价明显高于前期,收磅价则时高时低。不过,到了周后期,收磅价也相对走高,表明市场内的商户在上货时还是比较踊跃的。商户上货踊跃,主要原因是原因还是需求强劲,肉价即便是比前期有所上涨,但是需求的势头并没有受到抑制,所以,尽管上货价格走高,商户还是敢于积极进货。
批发市场白条猪批发价格有所走高,与毛猪的价格没有太大的关系,无论猪价涨不涨,肉价在这个时间段都会有所上涨,所不同的是去年同期的需求放量没有拉动价格走高,今年则是需求支撑了屠宰厂提价。
近期,毛猪的价格也处于反复调整的过程之中,涨涨落落,大多是属于随机性的,不具有趋势性,一些评论家把波动中的上涨部分视为趋势性,预测某阶段猪价会反弹,很容易对中小养殖场造成误导。目前的基本面是产能充足,供应能力略大于需求,任何预测都要基于这个基本面。在这种情况下,5•1节日前夕肉价有所走高完全属于节日效应,这种走高不具备趋势性,肉价不具备连续走高的趋势,猪价亦如是。所以,本周后期肉价出现反弹只能属于阶段性的随机表现,这种反弹难以持续。
二、鸡蛋价格走势
本周前期鸡蛋价格保持稳定,周后期回落。
4月25日,新发地市场鸡蛋批发平均价是7.34元/公斤,比上周同期(4月18日)的7.68元/公斤下降4.43%;比上月同期(3月25日)的6.64元/公斤上涨10.54%;比去年同期(4月25日)的7.20元/公斤上涨1.94%。周环比小幅下降;月环比大幅上涨;年同比小幅上涨。上周,年同比上涨4.63%,本周同比涨幅明显缩小。
前两周蛋价连续上涨以后,本周前期基本上停留在了高位,失去了继续上涨的动力,到了周末,蛋价还是出现了松动并且开始回落。在上周的《每周动态》中我们曾经谈到:“也有业内人士预测,此波蛋价的快速上涨,有可能是昙花一现。养鸡场的产能没有明显变化,养鸡场内鸡蛋的存量仍然充足,蛋商手中也存有较多的鸡蛋,鸡蛋价格在近期不存在大幅上涨的条件。甚至还认为有可能因为蛋价涨势过猛导致压缩产能的过程再生波澜,使得供大于求的状况延续的时间拉长”。从本周蛋价的走势来看,虽然回落的幅度并不很大,但是这些业内人士的预测还是比较客观的。
后期蛋价还有继续回落的空间。主要原因就是目前鸡蛋的产能仍然充足,随后还有一批新鸡相继进入开产期或者产蛋高峰期,在产的蛋鸡大部分是青壮年鸡,不仅产蛋能力较强,而且生产出来的鸡蛋的品质整体较高,鸡蛋的供应能力仍然会处于充足并且略有过剩的状态,如果不能实质性地压缩产能,蛋价难以摆脱低位徘徊的状态。
本周,临近5•1假期,鸡蛋的销售速度有所加快。主要原因是居民家庭节前备货,采购量有所加大,超市也在备货,一部分是品牌鸡蛋,一部分是鸡蛋礼盒。鸡蛋礼盒是为居民在假期中走亲访友时用作伴手礼而准备的。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销量有所增大的情况下,蛋价在本周后期还在出现了回落。
所以,上周后期蛋价反弹,仅仅是鸡蛋价格在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次小小的波动而已。正如我们在上周的《每周动态》中所说的那样:“本周中后期蛋价出现了快速上涨,这种上涨的成果实际上是难以为继的”。
三、蔬菜价格走势
本周,蔬菜的整体价格稳步下降,降幅比较明显。
4月25日,新发地市场蔬菜加权平均价是2.86元/公斤,比上周同期(4月18日)的3.05元/公斤下降8.92%;比去年同期的3.19元/公斤下降10.34 %。周环比大幅下降;年同比明显下降。上周,价格同比下降2.87%,本周同比降幅明显放大。
本周,蔬菜的整体价格呈现连续下降的走势,有较多的品种价格都有比较明显的下降,使得周内价格整体降幅比较明显。这种下降,主要原因还是我们上周提到的那样:“主要得益于前期两个转换取得阶段性成果”。
到本周,鲜嫩蔬菜的主要供应地已经北移到黄河中下游地区至北京及以南地区,在如此广阔的区域内,同一个品种的蔬菜有多个产地的同时应市的现象,这种同时应市,就使得多地蔬菜价格相互的竞争性增大,导致价格不断地探底。
商户认为这种多地蔬菜同时上市的现象是前期天气的影响所致。由于2-3月份连续出现了几轮降温及雨雪天气,导致种的早的,上市期并不早,种的晚的,上市期并不晚,两茬蔬菜赶在近期同时上市。
比较有代表性的蔬菜是菜花,是圆白菜。这两种蔬菜近期的主要供应地就集中在江苏、河南、河北、山东多地,大范围的蔬菜同时上市,在价格方面、品质方面的竞争都比较激烈,导致价格整体下降。与此类似的还有黄瓜、圆茄。黄瓜的主产地涵盖山东、河北、内蒙,多地的黄瓜同时上市,黄瓜的价格也是一降再降;圆茄的主产地涵盖河北沧州、衡水、山东聊城,此前这几个主产地的圆茄是相继上市,相互之间有时间差,价格呈现缓慢下降的走势,近期这几个主产地的圆茄几乎是同时上市,价格出现台阶式下降。至此,云南圆茄就全面退出了北京市场。
除了多地蔬菜同时上市拉动价格下行以外,近期的气象条件相对良好,有利于蔬菜的生长也是推动价格走低的重要原因。近期,北方多地的小菠菜、小白菜、小油菜、油麦菜、香菜、韭菜、茴香等也有集中上市现象,有些蔬菜的生产已经由冷棚转换为露地生产,也推动价格下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团生菜。团生菜主要产自北京及河北廊坊,近期这两个主产地的团生菜在同时上市,而且在冷棚团生菜还没有售罄之前,露地团生菜也开始大量上市,使得团生菜的价格在本周出现了快速下降。与此类似的还有小菠菜等。当河北多地的小菠菜大量上市以后,山东小菠菜就被挤出了北京市场。
近期的气象条件十分有利于鲜嫩蔬菜的生长,山东生产的椒类、豆角类蔬菜在本周的上市量就全面增大,价格也是稳步下降,而且降幅也相对明显一些。至此,迫使云南的豆角类蔬菜、南方产区的椒类蔬菜全面退出了北京市场。
在北方多地蔬菜同时上市的情况下,北京地区蔬菜的整体价格出现了连续下降的走势。这种走势,其实正是蔬菜价格季节性下降的集中体现。特别是蔬菜的主产区就位于北京附近,鲜嫩蔬菜的保鲜及运输的费用都有所降低,也使得本周蔬菜的整体价格环比降幅明显一些。正如我们上周提到的那样:“近期,鲜嫩蔬菜的供应地就分布在距离北京比较近的北京以南地区,产量也在逐渐增大,供应的保障能力继续增强,蔬菜的整体价格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
作者: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