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条猪价格走势
本周,白条猪批发的平均价小幅波动,价格反复调整。
4月18日,新发地市场白条猪批发平均价是17.50元/公斤,比上周同期(4月11日)的17.75元/公斤下降1.41%;与上月同期(3月18日)的17.50元/公斤持平;比去年同期(4月18日)的18.40元/公斤下降4.89%。周环比小幅下降;月环比持平;年同比小幅下降。上周,价格同比下降2.20%,本周同比降幅有所放大。
本周,日均上市量为1789头,比上周(4月5-11日)的1655.14头增加8.09%;比前2周(3月29-4月4日)1748.71头增加2.30%;比前3周(3月22-28日)的1756.14头增加1.87%;比前4周(3月15-21日)的1709.43头增加4.65%。
去年同期日均上市量为1529.29头,年同比增加16.98%。上周同比增加10.93%,本周同比增幅明显放大。同比增幅放大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周环比增加了2.50%,而今年周环比增加了8.09%,使得本周日均上市量同比增幅明显增加。
本周日均上市量环比增幅比较明显。上市量环比明显增加,主要得益于周后期的上市量增幅较大。周后期,由于临近5•1假期,居民家庭开始节前储备,更主要的是周前期北京地区经历了一轮大风天气,有居民待在家里没有出门,也没有采购猪肉,周后期大风天气过境以后,居民纷纷走出家门,入场采购量明显增加,顺带做一些节前储备。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肉类销售的速度加快,需求增加,白条猪的上市量也同步增加。不过,屠宰厂看到需求增加,也希望能够趁机加大销售力度,顺带提高一下肉价,增加一些盈利空间。因此,在周中期,屠宰厂提高了白条猪的出厂价,使得周中期白条猪批发的平均价大幅蹿高了一下。
周中期,有一家屠宰厂因故没有入场批发,他们提前向市场进行了请假,市场也向其他屠宰厂进行了通告,希望他们增大向市场调运白条猪的数量。当日,白条猪的上市量超过了平日,肉价还是趁机跳涨了一下。由于需求比较强劲,尽管当日的上市量大幅增加,价格还是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上涨,特别是收磅价,比平日高出了一截,使得当日批发的平均价明显跳涨。
随后,白条猪的上市量仍然高于周前期,但是价格难以支撑,重新出现了回调。因此,本周的日均上市量环比增幅较大,周内出现的高价格比平日高出的幅度也比较大,使得本周有日均上市量与批发价双上涨的态势。
本周肉价波动的幅度略大一些,这个波动与猪价没有直接的关系,是屠宰厂自己做出的调整。实际上,在本周,猪价是呈现小幅调整,稳中有落的走势,市场上肉价的走势与猪价的走势相背离。所以,周后期的肉价又会归于平静,肉价仍然维持既涨不起来也降不下去的状态。
此前我们曾经多次提到:“短时间内,肉价仍然还会维持小幅波动、反复调整的状态,难以出现连续的涨跌”。随后,屠宰厂还有提价的冲动,价格有可能还会上涨一些,这个上涨与毛猪供应能力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鸡蛋价格走势
本周前期鸡蛋价格保持稳定,中后期价格连续上涨。
4月18日,新发地市场鸡蛋批发平均价是7.68元/公斤,比上周同期(4月11日)的6.98元/公斤上涨10.03%;比上月同期(3月18日)的6.57元/公斤下降上涨16.89%;比去年同期(4月18日)的7.34元/公斤上涨4.63%。周环比大幅上涨;月环比大幅上涨;年同比小幅上涨。上周,年同比下降1.83%,本周同比由小幅下降转变为小幅上涨。
本周中后期,蛋价延续上周后期的走势继续快速上涨,周环比涨幅十分明显,带有矫枉过正的状态,养鸡场由前期轻微亏损快速转变为获利丰厚的状态。
蛋价涨势迅猛,主要是人为因素的拉动,也有一部分是惜售所致,与实际的供求关系有些脱节。目前养鸡场内鸡蛋的存量还是比较充足的,鸡蛋的产能也是比较充足的,虽然前期淘鸡的力度有些加大,但是对鸡蛋产能没有形成明显的压缩,最近两周蛋价快速反弹实际上有心理上的因素。
蛋价上涨以后,鸡蛋的销量有所下降,零售环节销售的速度有所放缓,当养鸡场为蛋价快速反弹而欢欣鼓舞的氛围之外,需求则存在着降温的趋势。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蛋价上涨的幅度可以适可而止,在鸡蛋供求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条件下,养鸡场还是应该遵循逢高出货的原则,惜售有可能得不偿失。
也有业内人士预测,此波蛋价的快速上涨,有可能是昙花一现。养鸡场的产能没有明显变化,养鸡场内鸡蛋的存量仍然充足,蛋商手中也存有较多的鸡蛋,鸡蛋价格在近期不存在大幅上涨的条件。甚至还认为有可能因为蛋价涨势过猛导致压缩产能的过程再生波澜,使得供大于求的状况延续的时间拉长。
本周中后期蛋价出现了快速上涨,这种上涨的成果实际上是难以为继的。
三、蔬菜价格走势
本周前期,蔬菜的整体价格有所抬头,周后期连续回落。
4月18日,新发地市场蔬菜加权平均价是3.05元/公斤,比上周同期(4月11日)的3.21元/公斤下降4.98%;比去年同期的3.14元/公斤下降2.87 %。周环比明显下降;年同比小幅下降。上周,价格同比下降1.23%,本周同比降幅略有放大。
本周前期,华北地区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大风天气过程。在上周末,大风到来之前,北京的二级批发市场及商超、零售网点的客户大量涌入市场,集中、突击采购蔬菜,以备不时之需。由于采购的时间段集中,采购量快速增大,市场内蔬菜的存量快速下降。与此同时,在产地,由于大风将至,农户忙于加固蔬菜大棚,同时尽量减少工人入棚采收,避免出现大棚垮塌伤人,蔬菜的采收量急剧下降,导致周前期市场内蔬菜的价格明显上涨。上周蔬菜的整体价格在稳步下降,本周前期蔬菜的价格短暂跳涨。
好在大风天气对蔬菜设施的损毁程度并不很大,一些简易的蔬菜大棚有塑料膜被大风刮坏,也有的农户为了保护大棚不出现垮塌,索性提前去除了苫盖在大棚上的塑料膜,使得大棚没有出现垮塌现象。失去了塑料膜的保护,有些蔬菜被吹得倒伏,也有蔬菜的叶茎有些损伤。不过,倒伏的蔬菜或者有些损伤的蔬菜在随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复壮,基本上还是能够保证了产量。
所以,大风天气对蔬菜的生产造成了有些一些影响,相对于蔬菜种植面积较大的状态,造成的影响也并不很大,蔬菜价格跳涨的时间比较短暂,大风之后很快就重新回落。所以,本周后期菜价回落的速度加快,也使得整体价格周环比有比较明显的降幅。
本周后期,蔬菜整体价格回落的速度有所加快,主要得益于前期两个转换取得阶段性成果。一个转换是产地转换,产地北移,到本周后期,鲜嫩蔬菜的供应地基本上已经北移到黄淮至北京及以南地区,比如散菜花,主产地已经从福建、浙江北移的江苏徐州、陕西西安等地;莴笋的主产地从福建、浙江北移到山东临沂、天津武清等地区;豆角类蔬菜已经云南北移到山东;其中豇豆的主产地已经从海南海口北移到山东聊城和河北廊坊。一个转换是生产方式的转换,即北方产区的蔬菜开始由暖棚生产转换为冷棚生产。北京市场上团生菜价格下降,就是此前北方产区的团生菜是暖棚生产的,近期冷棚生产的团生菜开始上市,价格在本周连续下降;其他如香菜、韭菜、茴香、油麦菜、小油菜等鲜嫩小品种蔬菜的价格在本周稳步下降,也主要是冷棚生产的此类蔬菜开始大量上市。
由于今年春季全国多地都出现了低温阴雨天气,两个转换的过程出现拖拉现象,比往年有所推迟,以至于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较长时间滞留在价格反复调整阶段,没有延续季节性下降的走势,直至上周及本周,北京市场蔬菜供应基本上实现了阶段性的两个转换,蔬菜的供应重新充足起来,价格也重新进入季节性下降区间。
目前,北京市场蔬菜的供应有一部分还需要依靠南方产区,主要品种是瓜类,包括青皮冬瓜、大南瓜、小南瓜,还有就是鲜食玉米、新洋葱、新土豆、胡萝卜等,这些蔬菜产地转换的时间还会推迟一些,但是很快,产地也会北移的。
近期,鲜嫩蔬菜的供应地就分布在距离北京比较近的北京以南地区,产量也在逐渐增大,供应的保障能力继续增强,蔬菜的整体价格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
作者:刘通